首页>工业资讯>时评>详细信息

建设制造强国,培育技术工人

来源:互联网时间:2015-07-04 16:54:00人气:努力加载中...
概述: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制造强国的蓝图已经描就,全世界都在瞩目。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领导小组已经成立,这注定是一场举国

 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制造强国的蓝图已经描就,全世界都在瞩目。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领导小组已经成立,这注定是一场举国行动。

  按照规划目标,到2025年,我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在即,经过30多年跻身制造强国前列,时间并不宽裕。
  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国际社会公认无疑。“中国制造”席卷世界,但多给人“世界工厂”的印象。尽管衡量制造业有着复杂、复合的评价指标,说到强,靠的是“智造”含量。
  6月初,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公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的评价结果——“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大约落后100年”。据研究人员称,该报告采用国际权威机构、有关国家官方统计机构公布的数据,评价结果客观。有人认为此结论言过其实,但评价结果反映出的趋势,有助于我们判断距离感。
  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了十大未来项目,其中的工业4.0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有专家评述,我国目前还谈不上工业4.0,3.0也不具备,只有2.0,还是半自动化的时代。比较德国等发达国家,我们要做的功课很多,比如提升原发性的科研技术创新,工人的心态和技术也要关注。不少国内企业负责人感慨,我们缺少技术工人,即使把德国日本的技术拿来,也做不出人家精致、极致的产品。
  有研究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0年间体力劳动工人群体上升了3.78%,技术工人群体下降了1.4%.技术工人不增反降,与有技术未被认定职业资格有关,也反映出求职者不愿做技术工人的社会普遍情绪。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到201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2.7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遗憾的是,这一特殊群体就业稳定性差,劳动保障受侵害现象普遍,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较小,大量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住在棚户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本人及其后代难以融入城市、实现自我。据今年6月18日民间公益组织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至2次,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照顾,心理危险系数上升,成为又一权益受损群体。
  各国都缺技术工,中国尤甚。让国人愿意并安心做好做技术工,让农民工成为技术工并融入城市,老话重提,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庆祝表彰大会上讲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才能“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才能“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
  李克强总理6月中旬在工信部和中核电考察时强调,就是要“智能转型”,“就是要集众人之智,不能仅靠几个研究人员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就是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些转变离不开技术工人。
  成为制造强国,需要跨代的技术工人,从保护当代工人权益开始,从速改变其劳动收入不高、职业培训不足、社会保障不全等问题,努力让工人实现体面劳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