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站公告 > 公告 ofo小黄车到底是怎么黄掉的?
ofo小黄车到底是怎么黄掉的?
 

 导读:在ofo 官方微博下面,有一半以上的评论都是关于退押金的质疑和吐槽。最近关于ofo 资金链短缺的消息异常密集,就在周末,再次传出ofo 将被收购的消息。

 
据《第一财经》报道,滴滴准备在今年第四季度低价接盘ofo,ofo 正准备大幅裁员,ofo 惯例般否认了传闻。
不过据《每日经济新闻》从知情人士获取的消息,这次收购「一度只剩下签字的问题」,但最终另一大股东阿里没有同意,此前阿里转向扶持哈罗单车,被视为阿里可能放弃ofo。
最着急的可能还是ofo,ofo 的债务危机可能比想象中严重。8 月31 日,上海凤凰起诉ofo 欠自行车货款6815.11 万元。此外据财经网报道,ofo 还拖欠了云鸟、德邦等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的欠款。
这一系列消息很难不让人怀疑:小黄车可能真的快黄了。
ofo 和摩拜,可以说是作为近年来中国崛起最快、是最受资本追捧,融资速度最快的互联网企业, 不到3 年就获得了超过20 亿美元的融资,但都在今年迎来了各自的至暗时刻,不得不寻求卖身。
从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到无人接盘的烫手山芋,ofo 这三年到底经历什么?

ofo 狂奔之前

在ofo 和一众共享单车在全国多个城市留下数以吨计的废铁之前,ofo 也是有过岁月静好的时光,没有疯狂铺量、没有烧钱补贴,ofo 还是个小而美的校园创业项目。
▲杭州的共享单车「坟墓」. 图自:Wired
2015 年6 月,北大研究生戴威自掏腰包采购200 辆小黄车投放在北大校园,并在校园推出「共享计划」,向学生回收单车作为共享单车。这样用户共享了一辆车,就能获得所有小黄车的使用权。
当时戴威宣称要在北大内推出10000 辆共享单车,并面向北大师生招募2000 位共享车主,这时候的共享单车还算是是名副其实的共享经济。 
ofo 这一共享单车模式也很快得到认可,10 月份在北大校园日均订单已经有4000 单,并获得了第一笔900 万的融资。
不过刚刚获得获得融资的ofo 的扩张速度依旧不是太快,主要还是集中在校园, 2016 年ofo 逐渐向全国20 多个城市的200 多所高校推广,在校园里积累了80 万用户,日均订单达到20 万。
直到2016 年10 月,ofo 正式走出校园,进军城市市场。背后是大量资本的急速推动,仅在2016 年几个月时间里,ofo 就经历了5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了2 亿美元。
这样的融资速度背后,承载的已经不是戴威自己的梦想,大学校园的几十万用户让投资者看到了ofo 的潜力,但却满足不了他们对财务回报的期望。
2017 年开始,ofo 和摩拜等共享单车开始了蒙眼狂奔,尽管还没有哪一家能找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但似乎只要敢入局就有资本敢接盘,于是开始了无止境的融资、烧钱、补贴、扩张……
据统计,2017 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2300 万辆。ofo 在这一年还曾表示计划在年底投放2000 万辆小黄车,日订单量也超过了1000 万,与摩拜瓜分了共享单车超过90% 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资本参与密度和业务扩张速度,在互联网创业领域极为罕见,用疯狂来形容都不为过,同时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正应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那句名言:
上帝欲其死亡, 必先令其疯狂。

人造风口掩盖了风险

业务运营不是为了盈利,是为了融资,为了拖死对方,这不是真的商业模式。
一位共享单车投资人在接受《财新周刊》采访的时候,一针见地血戳破了这一人造风口的真相。
为了吹起这样的人造风口,共享单车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商业逻辑,变成了融资的工具。小蓝单车CEO 就曾在一场发布会上公开表示:
有多少烧多少,这种项目是几年一遇的机遇。
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这样有恃无恐,主要还是资本市场的「纵容」。共享单车的投资机构中虽然也有像滴滴腾讯这样为了自身布局的战略投资者,但更多的是以经济回报为目的的财务投资人。
随着前几年互联网行业几场大并购结束后,被视为互联网上半场的终结。手握大量现金的投资机构一时间难以找到高回报的风口项目,这时候共享单车出现了,既有共享环保的美好故事,又能在线上流量红利枯竭的情况下,开辟一个新的线下流量入口。
不过资本的大量涌入也让共享单车不再考虑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来与对手竞争,甚至不用考虑盈利,要做的只有不断投放和补贴,反正总会有投资机构兜底。
ofo 和摩拜的烧钱速度也在2017 年达到顶峰,这些钱大都用在投放新车和补贴用户上,除了投放不能停,ofo 还经常推出1 块钱的月卡促销,这导致ofo 基本入不敷出。
2017 年7 月ofo 获得了7 亿美元的E 轮融资,后来有投资机构高层透露实际金额为6 亿美元,但不到两个月ofo 就烧光了6 亿美元。
融资速度跟不上烧钱的速度,不少共享单车开始打起了用押金的主意,挪用押金来造车。小蓝单车和酷骑单车等都一度身陷押金挤兑风波。
▲ 急着退押金的用户围堵在酷骑单车总部. 图片来自:见水印
共享单车的两大龙头ofo 和摩拜也不例外,据看过两家公司财务报告的知情人士透露,到了2017 年12 月,ofo 账面包括押金在内可动用的现金仅剩下3.5 亿元,还将30 亿元押金用于支付供应链欠款,摩拜也同样挪用了40 亿押金。
硅谷著名投资人Roelof Botha 曾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充裕的市场资金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得以生存下去。尤其在互联网行业里,很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向外界寻求资本,主动迎合投资者对于回报率的期待,以致于没有把如何盈利放在第一位。
市场上有那么多钱,这就像考试的日期被推迟了一样,你根本不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只需要晚些再用功。
不过考试的日期不会无限期推迟,这样的烧钱速度让不少投资机构开始转变态度。ofo 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很快从此前「三个月结束战争」、「没有合并可能」的强硬口气,改口为「惟有合并才有出路」,并主动撮合ofo 和摩拜合并。
原因很简单,背负高额债务的ofo 和摩拜已经很难找到新的投资者,共享单车的泡沫开始破裂,投资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不会再加大投入,而是需要尽早套现离场,于是只能寻求合并或者收购。
2017 年12 月,朱啸虎悄悄将ofo 的股份全数卖给了阿里巴巴,套现30 多亿美元。而ofo 和摩拜最终也没有走向合并,今年4 月份,摩拜以27 亿美元被美团收购,只剩下ofo 还没有「归宿」,在这几个月里艰难挣扎。

谁杀死了共享单车

自从摩拜被美团收购后,ofo 资金链告急的消息更一个接一个,先后多个海外市场「大撤退」,并取消了免押金服务。
还有各种变着法创新的车身广告,也看出ofo 急需变现的迫切。上个月ofo 还宣布在官方App 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用户在扫码开锁时可观赏到5 秒钟的品牌广告视频。
▲ 图片来自:虎嗅
不少人预计,ofo 多半会面临跟摩拜同样的命运,卖身只是时间问题。能接盘的,也基本只有ofo 两大机构股东,滴滴和阿里。
▲ofo 创始人戴威.
但ofo 创始人戴威依旧希望掌握公司控制权,先后与滴滴和阿里撕破脸,将滴滴派驻的高管扫地出门,阿里则转而扶持哈罗单车,ofo 看起来已经成了强弩之末。
在这样的背景下,ofo 寻求收购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但显然主动权已经不在ofo 手上。
7 月底,36 氪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滴滴在7 月已经派人来ofo 做过尽调。据悉ofo 曾获得一个30 亿美元的出价,但「滴滴在不断降价,每谈一次价格就要折损一次」。
报道还指出,滴滴创始人程维对ofo 的预期收购价格只有15 亿美元左右,约为美团收购摩拜金额的一半。
到了8 月3 日,凤凰科技从共享单车知情人士处获悉,ofo 被收购的价格已经降到了14 亿美元,由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衰落,共享经济也不再备受追捧,但共享经济本身或许不是一门坏生意,而是资本的大举进入打乱了共享单车行业正常的发展脚步,就像摩拜投资人龙宇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的:
共享单车是个单边市场,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必发动激烈的烧钱补贴战,摩拜和ofo 短期内在增量市场和平共存本毫无问题。
即使没有数以亿计的资本进入,ofo 还是摩拜其实也有活下去,甚至是盈利的可能。
曾有业内人士计算,一台经典款摩拜单车只需要约2 年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这台自行车的设计寿命为4 年,同时押金也能为摩拜构建一个稳定的押金池,只要不过度扩张亏本补贴,也是一门利润微薄但可持续的生意。
但在投资人眼里并不是这样,朱啸虎曾把ofo 描绘成一个低成本高利润的生意,有意无意忽略了建厂、运输、物流、研发、损耗等成本。
每天每辆车的使用频率是8 次,每辆车成本200 元,骑一次0.5 元,两个月回本,同时车辆不出校园,易管理。他计算,校园一天可到200 万单,一年收入3 亿多元人民币,利润3000 万- 4000 万元。在A 股上市没问题。
于是本来可以好好修炼内功的共享单车企业,在资本助推下走上了疯狂铺量、烧钱铺贴、狙击对手的老路。原本有价值的项目被快速榨干后,资本轻松套现立场,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错失了扎扎实实运营的时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摩拜被收购后就曾感叹:
资本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无论是摩拜的胡玮炜,ofo 的戴威,还是特斯拉的马斯克,都不能例外。
发布时间:2018/09/06 10:20 by cenjianfeng